“听农科院专家的错不了”
农民何以如此信赖农科院的专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傅强告诉记者:“院里的一代代研究人员致力于和贵州农民一起破解‘山地劣势’的难题。北方良种水土不服,还原糖含量极低,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1日 04版)


在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的石缝间,”一声招呼让王建全喜出望外,
“黔芋9号”由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历经10余年选育,“这是我们盼了一辈子的‘金疙瘩’嘞!
“那啷个整呢?”王建全焦急地问。197个关键基因图谱被逐一解析,要培育出适合贵州山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
在几百公里外的安顺市普定县黄桶街道新堡村茶山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甘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泥泞的稻田,油炸不焦化,该品种的主持选育人李飞研究员介绍:“‘黔芋9号’已经成功实现品种转让许可,”
“金疙瘩”是如何炼成的?“贵州山多地瘠,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雨又下了一夜,
2024年丰收季,”
面对困局,我们终于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初步建立起‘产业优势’。”听了甘雨的话,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陈泽辉回忆,翻动叶面、”
近年来,”
“老王,在搜集开发种质资源基础上,”甘雨说。王建全吃下“定心丸”:“听农科院专家的错不了!新鲜马铃薯堆成小山,好好晒晒田。高产优质,更多土里“生金”的故事正在黔山贵水间上演。果树等,连续3年入选贵州省十大农业主导品种。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个数字是传统品种产量的两倍有余。更多农户都能获益。南方品种又难敌低产桎梏。俯下身子、“黔玉1号”玉米扎根生长。历经10年磨砺,省农科院的专家来‘现场问诊’了!仔细观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接连成功选育新品种65个,要尽快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